一、培养方案
1.微专业介绍
能源英语微专业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外语系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立足国家“双碳”战略与能源行业国际化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外语学科优势与能源领域特色,培养精通能源行业文化、具备扎实外语应用能力、掌握国际传播理论与方法,能够以外语种讲述中国能源发展故事、推动能源文化国际交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本微专业秉承“立足能源、融通中外、实践赋能”的建设理念,构建“语言能力+能源知识+国际传播”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以理论课《传统能源国际交流》、《新能源国际交流》、《能源话语与国际视野》、《能源与人文社科前沿》、《能源学术英语写作与翻译》五门核心课程为主线,注重语言技能训练与能源行业场景化应用的结合,强化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
师资团队由外语系高水平教师领衔,联合能源行业专家、国际组织资深从业者及跨文化传播领域学者共同组建,形成“学术+行业+国际”多元协同的教学团队。依托校企合作基地与国际化实践平台,通过案例分析、企业实训、国际项目实践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深化产教融合,打造“语言赋能能源,传播服务行业”的特色育人模式,为国家能源行业国际话语权提升及全球能源治理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2.培养目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外语系立足国家能源行业国际化战略需求,紧密围绕“讲好中国能源故事,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核心使命,依托外语学科优势与能源行业特色资源,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本微专业聚焦“能源+外语+传播”的深度融合,旨在实现以下培养目标:
目标1:知识结构复合化:系统掌握能源行业文化、能源发展历史、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等专业知识,夯实英语语言基础,精通国际传播理论与跨文化沟通策略,构建“能源领域知识+外语应用能力+国际传播技能”三位一体的知识体系。
目标2: 实践能力专业化:熟练运用能源英语翻译与写作技能,具备能源企业外宣材料编译、国际能源会议口译、跨文化谈判沟通等实务能力;掌握能源议题的国际传播策划与舆情分析工具,能够独立完成能源文化传播项目设计与执行。
目标3:国际视野战略化:深入理解全球能源格局演变与“双碳”目标下的国际合作机制,熟悉国际组织运行规则与能源外交实践,具备参与国际能源治理、推动能源行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战略思维与行动力。
目标4: 职业发展多元化:面向能源企业国际化部门、国际组织、涉外媒体、政府外事机构等多元化就业方向,培养能够胜任能源文化传播、国际项目协调、跨文化沟通、公共外交等岗位的高素质人才,助力中国能源行业国际影响力提升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推进。
本微专业通过强化“学科交叉、产教协同、国际对标”的培养模式,为国家能源行业输送兼具语言赋能能力、行业洞察力与国际传播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和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建设的时代需求。
3.课程设置
能源英语微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学期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1 |
传统能源国际交流 |
2 |
32 |
32 |
0 |
1 |
2 |
新能源国际交流 |
2 |
32 |
32 |
0 |
1 |
3 |
能源话语与国际视野 |
2 |
32 |
32 |
0 |
2 |
4 |
能源与人文社科前沿 |
2 |
32 |
32 |
0 |
2 |
5 |
能源学术英语写作与翻译 |
2 |
32 |
32 |
0 |
3 |
小计 |
10 |
160 |
160 |
|
|
二、组织方案
1. 招生人数
能源英语微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为15—50人,低于15人不开本微专业。
2.招收对象
能源英语微专业面向全校及“学院路共同体”院校在校本科生招生,欢迎有能源相关专业背景或对能源英语感兴趣的同学积极申请。
3.遴选办法
(1)基础课程要求
能源英语微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课程学习经历,需已修读并通过《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2》课程或获得上述英语课程的免修资格。
(2)选拔方式
若超过50人申请,将根据主修专业成绩排名进行初步遴选(优先考虑学有余力者),必要时由外语系组织面试综合评定,面试内容为英语综合能力考核,重点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完成本微专业培养目标的能力。
三、其他
微专业经费管理、教学管理、证书管理等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中矿大京教字〔2025〕41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