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指标
2025年计划招收9名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1名)
复试时间及地点
2025年4月25日8:30 候考、资格审查,学院路校区逸夫楼1116。
2025年4月25日9:00 复试,学院路校区逸夫楼1117。
复试名单
2025年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复试名单
序号 |
姓名 |
报考专业代码 |
报考专业名称 |
1 |
白*静 |
120400 |
公共管理 |
2 |
谢*艺 |
120400 |
公共管理 |
3 |
吴*铮 |
120400 |
公共管理 |
4 |
梁*恒 |
120400 |
公共管理 |
5 |
董*铎 |
120400 |
公共管理 |
6 |
杜* |
120400 |
公共管理 |
7 |
晗* |
120400 |
公共管理 |
8 |
李*玺 |
120400 |
公共管理 |
9 |
赵*晶 |
120400 |
公共管理 |
10 |
邢* |
120400 |
公共管理 |
11 |
李*宇 |
120400 |
公共管理 |
12 |
王*豪 |
120400 |
公共管理 |
13 |
吴*玥 |
120400 |
公共管理 |
14 |
高*静 |
120400 |
公共管理 |
15 |
蔡*匣 |
120400 |
公共管理 |
16 |
孔*蓝 |
120400 |
公共管理 |
复试方案
1.考生发放面试资料:
简历及研究计划书(纸质版,5份)
2.综合面试:
环节1 专业课面试:公共管理理论综合面试+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面试(10-15分钟)
环节2 综合素质与能力面试(10-15分钟)
资格审查
时 间:2025年4月25日8:30
内 容:
1.查验考生身份证、准考证;
2.查验盖有研究生成绩管理部门或档案室公章的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
3.查验往届生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
4.查验应届毕业生的学生证、学习注册年限;
5.查验提前毕业考生的学生证、学习注册年限及由所在院校教务部门开具的提前毕业证明;
6. 查验六年内英语水平证明(TOEFL、WSK(PETS 5)、雅思、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国家英语专业考试等可证明本人外语水平的材料。
7.查验持国外学位证明、教育部学历认证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8.查验报考学科的专家(教授)推荐书2份(模板从博士报名系统下载);
9.在职考生报考须提交单位同意报考证明(研究生院网站通知中下载—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及专业目录);
10.思想政治情况表;
1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须本人签字);
12.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信息校对表;
13.拟录取的应届毕业的硕士生须在6月10日前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证明材料(学位证毕业证或答辩决议或分学位委员会通过证明)扫描发送至学院研究生邮箱:1298692268@qq.com,邮件主题:考生姓名+考生编号+2025博应届生答辩决议。
以上材料均需原件及复印件,请于复试当天携带以上资料的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身体检查
时 间:入学报到时
地 点:校医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
2025年4月21日
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综合考核工作细则
1. 按专业成立综合考核小组,每组专家成员不少于5人。
2. 综合面试主要分为公共管理理论综合面试、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面试、综合素质与能力面试三部分,每部分按百分制打分,其中公共管理理论面试成绩权重30%、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面试成绩权重30%、综合素质与能力面试成绩权重40%。
3. 综合考核内容
公共管理理论综合面试:综合考核小组就与本专业相关理论问题向每位考生提不少于1个问题,根据考生的回答情况,按百分制打分。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面试:综合考核小组就研究方法及研究设计相关问题向每位考生提不少于1个问题,根据考生的回答情况,按百分制打分。
综合素质与能力面试:综合考核小组就研究兴趣、研究规划、研究背景等向学生提问不少于1个问题,根据考生的回答情况,按百分制打分。
4. 考生综合考核成绩构成
综合面试成绩=公共管理理论面试成绩*30%+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面试成绩*30%+综合素质与能力面试*40%
5. 按总成绩及录取名额从高到低分别择优录取。复试总成绩相同者,依次考虑下列因素决定排序:公共管理理论面试成绩、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面试成绩、综合素质与能力面试成绩。
6. 参加综合面试考核的考生,面试三个环节成绩任何一项不达到该项总分的60%者不予录取,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
2025年4月21日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二○二五年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情况表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 年月 |
|
政治 面貌 |
|
所在学校或单位 |
|
报考学院及专业 |
|
思想政治情况表现 |
|
何时 何地 受过 何种 奖励 处分 |
|
考生所在学校或单位审查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
注:此表由考生所在单位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填写,应届毕业生由所在高校院系党委或党总支填写,未就业考生由存档单位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