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成果

文法学院科技矿场育人案例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08 浏览次数:

简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始终秉持“知行合一,锤炼担当”的育人理念,依托“科技矿场”平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学院公共管理系、外语系、法学系分别围绕社会组织治理、翻译技术赋能、能源法治实践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调研与实训活动。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专业本领、强化责任担当,实现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以下是各系在“科技矿场”框架下的育人实践案例精选。

知行合一,锤炼担当

文法学院公共管理系赴北京青少年社团发展促进中心调研

一、活动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实践全过程,强化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文法学院公共管理系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了本科生、研究生赴“北京青少年社团发展促进中心”的专题调研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将公共管理理论与社会现实观察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对国情社情的认知,培养家国情怀和公共服务精神。

二、实施过程与思政融入点

(一)前期准备:价值引领与能力筑基

1.活动主题:调研主题紧密围绕“新时代青少年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的基层实践,理解社会组织在联系服务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激发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

2.团队组建:活动注重跨年级协作,在实践中培养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强化团队协作意识。

3.活动培训:在活动开展前期,对参与学生进行培训,不仅教授访谈、问卷等专业技能方法,而且融入调查研究中的群众路线思想教育,强调要尊重调研对象(基地管理者、社团负责人等)、真诚倾听、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务实、服务人民的作风。

(二)实地调研:社情认知与情感共鸣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赴北京青少年社团发展促进中心走访交流,并举行“科技矿场”签约暨挂牌仪式(图1)。在交流实践过程中,教师、学生与基地管理人员、社团负责人面对面交谈(图2),深入了解社团在党的领导下,服务青少年成长、参与社区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和鲜活故事。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基层工作的艰辛与价值,深化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联系。在了解社团运行模式的同时,重点聚焦其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根源,思考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公共管理专业优势,为破解难题贡献智慧,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担当精神。

图1 北京青少年社团发展中心“科技矿场”揭牌仪式

图2 学院教师、学生与基地工作人员交流

(三)案例开发:理论联系实际与价值内化

指导学生以详实的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深入剖析典型社会组织案例的成功经验和发展困境。强调在案例分析中,不仅要关注管理效率,更要深刻理解社会组织在青少年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价值。

三、思政育人成效

(1)筑牢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学生深入基层一线,亲身感受社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服务国家、服务青年的生动实践,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内涵,坚定理想信念。在了解社团发展挑战的过程中,激发了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锤炼品德修养,强化责任担当。调研实践是生动的劳动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学生在调研实践中,学习了基层工作者扎根一线、无私奉献的经验,有助于培养脚踏实地的品格精神。与管理者、社团负责人的深度交流,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公共服务精神的价值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真谛,增强了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自觉性。团队协作完成调研任务,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沟通协作能力。

(3)提升专业本领,服务社会发展。在实践中运用并检验了公共管理理论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调查调研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核心专业素养。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和研究论文,能够丰富学术资源,而且促使学生学习运用专业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教师基于社会组织发展实际提出管理建议,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学以致用的价值,增强专业认同感和服务深化的成就感。

北京青少年社团发展促进中心的调研实践活动,是文法学院公共管理系基于科技矿场将思政教育嵌入专业实践教学的一次探索。通过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推动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技术赋能思政,译路涵养担当

外语系与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翻译技术课程思政育人实践

一、活动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破解翻译技术教学中“重技能、轻价值”的痛点,外语系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翻译人才需求为导向,联合我校科技矿场合作单位——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策划并实施了“翻译教学及多功能语料库平台搭建与思政融合教学”实践项目。

此次合作旨在通过“技术+思政”双轮驱动,依托专业翻译技术平台与特色语料库,引导学生在掌握语料对齐、术语提取等核心翻译技能的同时,深化对国家发展战略、能源安全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专业本领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二、实施过程与思政融入点

(一)前期准备:合作筑基与价值引领

平台共建:技术支撑与育人定位

外语系与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深度合作,历经“筹备规划(2022年10月)—平台搭建(2023年2月)—培训试用”三阶段,共同建成“翻译教学及多功能语料库平台”。平台设计充分融入育人需求,不仅具备多语种(46种语言)、多格式文档支持、9种MT引擎+译后编辑(MT+PE)、多人协同翻译等专业功能,更预留“思政语料模块”,为后续思政元素融入提供技术载体。合作过程中,双方同步明确“技术服务于育人”的核心定位,确保平台功能与思政教学目标同向同行。

图1 翻译教学及多功能语料库平台

主题聚焦:锚定国家需求与价值导向

确定“翻译技术应用+国家战略认知”双主题,一方面围绕“能源领域翻译实践”对接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另一方面以“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报告双语转化”为思政核心,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治理历程与发展目标,将翻译技术学习与“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担当相结合。

图2 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报告双语语料库

团队组建与培训:能力与素养双提升

组建“教师+企业技术顾问+学生骨干”跨主体团队,采用“高年级带低年级”“技术骨干带新手”的“传帮带”模式,强化集体协作意识。培训环节兼顾“专业技能”与“思政意识”:专业上,教授平台操作、OCR文字识别、语料校对等技能;思政上,强调语料处理的“严谨性”(如党代会报告术语的准确性)与“责任感”(如能源语料对国家战略的支撑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翻译无小事,字字关国情”的职业态度。

(二)教学实践:技术操作与思政认知深度融合

平台教学:在模拟实践中培养协作与责任

依托翻译教学平台开展沉浸式教学,让学生轮流扮演“项目经理、译员、审校、资源经理”等角色,模拟大型翻译项目全流程。例如,在能源领域文档翻译任务中,学生需通过平台协同完成“任务分配—术语统一—译后审核”,既掌握项目管理技能,又在团队协作中培养沟通能力与责任意识;同时,平台内置的“QA规则”(30种纠错机制)要求学生反复打磨译文,潜移默化传递“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的职业品德。

图3 学生实践操作示例

语料对齐与术语提取:在语言转化中理解国家发展

以“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报告双语语料”为核心教学素材,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分别负责十六大至二十大报告的语料对齐与术语提取:

语料处理:筑牢严谨底色:学生需完成“材料筛选(权威来源)—OCR识别(修正标点、乱码)—格式校对(去除页眉页脚)—句段对齐(使用上海一者在线对齐工具)”全流程,在反复纠错中培养“一丝不苟、尊重事实”的治学态度;

术语提取:深化国情认知:针对“全面深化改革”“新发展理念”“双碳目标”等政策术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英表达差异(如“双碳”译为“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的准确性),结合报告语境解读术语背后的国家战略,让学生在语言转化中理解中国发展历程与时代特色。

(三)语料库建设:成果转化与思政价值内化

能源语料库:对接国家战略,强化服务意识

师生共同建设“能源学术英语语料库”,涵盖传统能源(煤炭、石油等)与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等)12个子库,总库容超100万词。语料来源包括权威期刊、国家能源文献及学生翻译实践成果,学生在参与“语料筛选—数字化转换—降噪校对”过程中,深入了解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战略,意识到翻译技术在能源领域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性,激发“用专业服务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感。

思政元素库:沉淀育人资源,深化价值认同

将学生完成的党代会报告语料对齐成果(超4000个对齐句段)整合为“思政元素库”,并应用于日常教学:通过“主题讨论”(如对比不同党代会报告中“科技创新”表述的演变)、“案例分析”(如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译法与国际传播意义)、“成果展示”(PPT汇报术语提取心得)等形式,让学生从“技术操作者”转变为“国家政策的理解者与传播者”,实现思政价值的内化。

三、思政育人成效

(一)筑牢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通过思政语料库建设与教学,学生深入接触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报告、国家能源政策等核心文本,直观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与战略布局。例如,在处理二十大报告“中国式现代化”相关语料时,学生不仅掌握了“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的规范译法,更通过讨论理解其“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等特征,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激发“将翻译事业融入国家对外传播大局”的责任感。

(二)锤炼品德修养,强化责任担当

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多维度实践中培养优良品格:

团队协作:跨年级、跨任务小组的合作(如共同完成能源语料校对、党代会报告分组对齐),强化了“集体荣誉感”与“互助精神”;

严谨务实:语料处理中反复校对OCR错误、修正句段对齐偏差,养成“精益求精、尊重事实”的治学态度;

服务意识:通过能源语料翻译实践,学生认识到翻译技术对国家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的支撑作用,树立“以专业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职业追求。

(三)提升专业本领,服务发展需求

技术能力突破:学生熟练掌握翻译教学平台操作、语料对齐、术语提取等核心技能,累计超200人次通过平台完成翻译实践,部分学生的语料处理成果已转化为教学案例,融入《计算机辅助翻译》等课程;

专业视野拓展:能源语料库与思政元素库的建设,让学生突破“纯语言翻译”局限,具备“行业+思政”双维度的翻译思维,在能源领域国际文献翻译、国家政策对外传播等场景中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成果转化落地:教师依托平台开展科研,在“应用翻译理论”“计算机辅助翻译”领域发表研究成果,同时为学校能源学科提供双语翻译支持,实现“教学—科研—服务”的良性循环。

外语系与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实践,是依托科技矿场资源、将“技术工具”转化为“思政载体”的创新探索。通过“用技术处理思政语料、用思政引领技术学习”,既提升了学生的翻译专业能力,又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无声”,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翻译人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范式。

以知促行,铸法治匠心

法学系赴北京乾成律师事务所调研实践活动

一、活动背景

在新修订《矿产资源法》生效实施的关键节点,为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实践深度融合,强化青年学生的法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法学系策划并组织本科生、研究生赴“北京乾成律师事务所”开展专题调研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行走的思政课堂”为载体,引导学生将法学理论知识与能源矿产法实务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对法治国情的认知,培养法治信仰与公共服务精神,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的法治人才。

二、实施过程与思政融入点

(一)前期准备:价值引领与能力筑基

1. 活动主题:调研主题聚焦“新《矿产资源法》实施背景下能源矿产法治实践与青年法治人才担当”,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中能源矿产领域的法律实践需求,理解能源矿产法在保障国家安全、规范矿业秩序、促进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投身矿业法治建设的使命感。

2. 团队组建:采用本科生+研究生的组队模式,鼓励各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中培养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精神,强化团队协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营造互助共进的良好氛围。

3. 活动培训:开展多维度培训,一方面邀请专业律师讲解新《矿产资源法》核心条款、能源矿产法律实务操作流程等专业知识,提升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另一方面融入法治理念与职业伦理教育,强调法律人应坚守的公平正义原则、尊重当事人权益、实事求是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严谨务实、服务人民的法治作风。

(二)实地调研:实务认知与情感共鸣

1. 沉浸式参观,感受专业底蕴:师生一行参观乾成律所的办公环境、律史墙、党建文化阵地及专业团队风采展示区。从记录律所发展历程的律史墙中,体会法律行业的传承与坚守;从党建文化阵地中,理解党建引领下法律工作服务国家战略、践行社会责任的使命;从现代化办公空间与科技创新展示中,感受法律实务与时代发展的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对法律职业的认同感与向往。

2. 深度座谈,聚焦实务前沿:与律所高级合伙人、资深律师围绕能源矿产法实务展开面对面交流。律师们结合自身从业经历,从新《矿产资源法》十大核心变化解析、企业越界开采无罪辩护典型案例、“行业经验 + 法律专业”复合能力培养等维度分享实务经验。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真切感受法律工作者扎根一线、维护公平正义的艰辛与价值,深化对“以人民为中心”法治理念的理解,增进对法律职业的情感认同。

3. 问题研讨,强化担当意识:针对能源矿产领域的外商投资矿业权准入、知识产权侵权认定等现实问题,组织学生与律师开展专题研讨。引导学生运用法学理论分析问题根源,思考如何在新《矿产资源法》框架下破解实务难题,提出合规解决方案,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与法治担当精神。

(三)案例开发:理论联系实际与价值内化

指导学生以调研获取的详实实务资料为基础,运用刑法、行政法、自然资源法等相关理论,深入剖析能源矿产领域典型法律案例的成功经验与争议焦点。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关注法律适用的逻辑与效率,更强调引导学生挖掘案例背后的法治价值——如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优先原则、企业合规经营中的社会责任、司法实践中的公平正义追求等,推动学生将法治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法治信仰与价值追求。

三、思政育人成效

1. 筑牢法治信仰,厚植家国情怀:学生深入法律实务一线,亲身感受律师团队在党的领导下,运用法律专业知识服务能源矿产行业发展、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生动实践,进一步理解“法治兴则国家兴”的深刻内涵,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信念。在了解能源矿产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时,激发了将个人职业发展融入国家法治建设伟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 锤炼品德修养,强化责任担当:调研实践是生动的职业伦理教育与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学生从资深律师的分享中,学习到法律人坚守公平正义、严谨务实、无私奉献的职业品格,有助于培养自身脚踏实地、廉洁自律的道德修养。与律师的深度交流,让学生深刻体会法律职业“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使命,增强了服务社会、践行法治的自觉性。团队协作完成调研任务,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沟通协作能力。

3. 提升专业本领,服务行业发展:在实践中,学生将法学理论知识与能源矿产法实务相结合,运用法律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升了法律文书撰写、案例分析、实务沟通等核心专业素养。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实务研究报告,不仅丰富了法学专业教学资源,更促使学生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行业现实问题。律师基于行业实践提出的专业建议,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法律知识的实践价值与“学以致用”的意义,增强了对法学专业的认同感与投身能源矿产法治建设的成就感。

此次法学系组织的赴北京乾成律师事务所调研实践活动,是依托科技矿场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创新性探索。活动以“实践育人”为核心抓手,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法律实务一线,感受法律工作者扎根行业的务实作风。一系列沉浸式实践环节,成功打破了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的壁垒,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者紧密结合,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法学专业知识、提升了实务应用能力,更帮助学生树立了坚定的法治信仰、厚植了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切实推动“三位一体”育人目标落地见效,为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素养、强烈责任担当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筑牢了基础。

结束语:

文法学院“科技矿场”育人实践,是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实践平台,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素养与时代担当的高素质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贡献文法力量。